希望的田野
| 招商动态 |2016-10-12
这是一片沉睡了数万年的荒野。
也是一片等待开垦的处女地。
金秋时节,位于嫩江平原西部与科尔沁草原东部的吉林白城市的原野上,芦花摇曳,荒草枯黄。
公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盐碱滩向天际延伸。
不毛之地的重度盐碱土,既不透气也不透水,雨后的集雨形同沼泽。
低洼积水形成的泡子,星罗棋布。
人烟稀少的盐碱荒原上,随处可见的风力发电机组,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两排颇具规模的平房,乃管理与维护风力发电者的居所。
雨过天晴,通往乡村的道路泥泞不堪,湿滑黏脚,举步维艰。
新近降雨形成的泡子,水面随风扬起的波纹。
干涸的泡子,土层表面龟裂的斑纹。
瘦弱矮小的碱草,彰显着生命的顽强。
位于白城市镇赉县境内的灌溉水渠。
几年前当地启动“引嫩入白”水利工程,引嫩江之水入白城,恢复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解决水资源短缺。
与此同时,开展土地整理,以水压盐碱,招商引资发展水稻种植。
临近收获,受重度盐碱胁迫的稻田,水稻几近绝收。
四年前,年近50的老李与乡党结伴举家从黑龙江伊春市迁徙来此“淘金”,一家三口包地30余垧(公顷)种植水稻。
因为缺乏技术,不但没有淘上金,他的乡党们大多在1~2年后因赔光了血本,含泪离去。
老李也不例外,仅前三年总计赔了上百万元,但他依然执着地在这里坚守。
这位面对碱甸泡子若有所思的学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树文教授,与他的团队在此开展的一项“盐碱废弃荒地快速改造生态良田技术”试验示范取得重大突破,让老李等拓荒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胡教授团队研发的这套综合改良技术,盐碱废弃荒地当年开垦即可华丽变身良田。
据专家测定,平均每垧地突破15000斤的稻谷产量。
收获前夕,位于白城市通榆县八面乡试验基地当年改良的重度盐碱地上的水稻长势。
秋风吹过,火红的碱蓬草与起伏的金色稻浪,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丰收图画。
包括白城市在内的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盐碱地总面积约为300万公顷。
有关专家评价说,此项技术对于我国盐碱地的治理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得到大力推广,不仅能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而且能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等问题。”
此项技术的应用前景:
据统计,我国有5亿亩左右的盐碱荒地资源,可开垦为耕地的大约在2亿亩;大量的盐碱地草场载畜量低下,改良为优质牧场的潜力巨大。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的魔力改变农业的未来。
他阔步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6年10月1日摄于吉林省白城市
农夫视觉
